返回

清十二帝疑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二)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是一个日出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更多小说 ltxsba.com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

    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洪承畴,一贯以骁勇善战、宁死不屈而著称,且在刚刚战败之时,明崇祯皇帝以为其战死,举行全国的悼念,但万万没有想到洪承畴却恰恰投降了清朝,让崇祯帝感到极为尴尬。那么,洪承畴究竟为何投降了清朝?当时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一直有清庄妃诱降洪承畴的传说,这样的传说究竟是否可信?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答疑清朝最初的这一段隐秘历史,解惑洪承畴的人生命运。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见面很高兴,最近很多很多的热心的观众给我打电话写信,还有在网上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这几年,电视剧、小说,炒得沸沸扬扬,一致都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写的是绘声绘色,非常具体。有一本书叫《大清后妃》讲得非常具体,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大家听一听是怎么戏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有一本书这么说:“大明经略洪承畴,被俘后,以绝食誓言宁死不降之志,大玉儿夜入囚所劝降,洪承畴不予理会,仍昏昏欲睡。俄尔,忽见房内灯火辉煌,一阵香气扑向鼻内,洪承畴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窝里,大玉儿身许言劝,打出皇后底牌,终于降服了洪承畴”。就是庄妃不仅仅是在那儿劝,良言相劝,以情相劝,而且以身相劝,洪承畴醒来被窝旁边躺着的是庄妃,就说庄妃用色和情劝降了洪承畴,很生动。电视剧这么演,小说这么写,野史笔记也这么写,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洪承畴是不是被庄妃劝降的,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畴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讲第二个问题,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历史上有他的传记,正史也有他的传记,洪承畴字亭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大家注意,万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建立后金,黄衣称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礼。恰恰在这一年,洪承畴中进士了,这也就意味着洪承畴的一生要同清朝结下不解之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把话扯远一,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明朝。第二,农民军。第三,清朝。在这三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当中,洪承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剧?

    第一,明朝。洪承畴中了进士之后,万历、泰昌、天启这三朝洪承畴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祯朝,洪承畴开始受到重用。为什么崇祯朝洪承畴受到重用?因为崇祯初期,西北农民军蜂起,崇祯知道洪承畴知道军事,就派他做三边总督,去同农民军作战,农民军的闯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畴作战当中,被洪承畴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过闯王的旗帜也成闯王,他率着军队进入四川,洪承畴统帅军队同他作战,李自成不敌,就是败走陕西,洪承畴派他的部下叫曹变蛟统帅军队,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以十八骑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惨的时候仅仅有十八个骑兵,仅有十八个人骑着马,败走到商洛地区,从此农民军处于一种低潮的阶段。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氵朝,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氵朝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马杀了吃马肉;没有烧的,死的马的骨头,死的人的骨头做柴火用,就到这个地步。祖大寿就告急,告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就派洪承畴做经略,率领八个总兵,十三万步兵和骑兵,筹措了一年的军队粮食和马的草料,来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洪承畴的军队就到了宁远,宁远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后金军队初打的时候就失利。这时候皇太极从沈阳紧急赶到松山前线,我前面讲过了,皇太极鼻子流血,用木头碗接着,一面打了马一面接着血到前线去,结果这一仗皇太极打胜了,洪承畴带着5牡胤剑袼赖难阋谎艘黄5怯幸桓鋈耍蠼鹁游Ю缮剑槌谐肽诓恳桓鼋欤桶殉敲糯蚩耍侍示忧寰痛虻匠抢铮桶押槌谐胱プ×耍プ∽芏胶槌谐胙哺衩裱觯鼙鼙潋裕褂辛啥鼙跬⒊迹侍铝睿蚜啥哺衩裱錾绷耍讯鼙鼙潋陨绷耍蚜啥鼙跬⒊忌绷耍娲笫倏匆豢矗悴煌督挡煌督担煌督滴易ダ淳蜕绷四恪O铝畈簧焙槌谐耄押槌谐氪氐缴蜓簦腿八督担槌谐胧欠浅<峋霾煌督担侍徒示∧灾拖肴昂槌谐胪督担饫锩婢统鱿至巳敖嫡庖荒坏睦肪纭?

    那洪承畴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我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纯属戏说,历史没有这么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后,明军的败报报到北京,举城震惊,洪承畴当时是明朝的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报说洪承畴是殉国了,洪承畴殉国这个消息到了朝廷里头,崇祯帝很感愤,说第一给他建一个小祭奠他,第二设十六坛来祭奠他,十六坛一品官死了之后,设九坛,洪承畴设十六坛,一坛一坛的祭,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了,说洪承畴投降了,没死,崇祯帝原来准备第16坛的时候他亲自去祭奠,崇祯是非常尴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个庙刚开始盖,下令停了,这件事情这个庙有一本书是刘献廷写的,书名叫《广阳杂记》记了这件事情,北京正阳门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说前门,北京前门东月城,有一个庙,我们小时候还见过有这个庙,在东月城下面有一个庙,当时是崇祯下令是祭奠这个洪承畴的,那洪承畴到底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的,我说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庄妃劝降,那你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文献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满文文献、汉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没有记载,经典没有记载,档案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一条文献根据。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一个皇帝的爱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出了宫,到一个俘虏将领的囚所,敌对方的将领的囚所,一个人,宫廷制度是不允许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已经有了儿子了,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太极的儿子很少,个个视为珍宝。庄妃离开了皇宫,离开了儿子,单独一个人,也没有警卫,到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当时下决心我绝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个爱妃单独到那儿去,出了闪失,责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极怎么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是大清国的一国之君,庄妃是他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黄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他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洪承畴在皇太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俘虏,我说庄妃身许洪承畴,劝说洪承畴投降,这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是蒙古族人,说蒙古语,到了皇太极的宫里头,学了满语,就是庄妃会说满语,也会说蒙古语,就是不会说汉语,当时关外的汉人不能进到后宫里边,她没有机会同汉人进行交谈,所以庄妃会说满语,会说蒙古语不会说汉语,那么庄妃到了洪承畴这儿,两个人语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译第三者,有翻译第三者又不能发生那种感情的事情。所以,从语言来说,他们没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许来劝说洪承畴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情,纯属戏说。

    第四,皇太极如何劝说洪承畴投降。明朝的将领是很有骨气的,一般的不轻易投降,在努尔哈赤打下辽阳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叫张铨誓死不投降。软的、硬的方法劝降,就是不投降,最后是绝食而尽。死之前,还望南祭拜,忠于大明王朝。后来又活捉过一个人叫张春,弓长“张”,春天的“春”,皇太极用软的办法劝说不投降,开始绝食,后来他想也不能绝食,也可能有一天明朝军队又重新占领了沈阳。后来就把他送在一个庙里头,送到庙里头还穿着明朝的衣服,不剃发,在一个庙里头十年,最后老死,所以皇太极是很赞赏这些事情的,说明朝的文武官员因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很讲气节,他要清朝的官员要学习一些儒家的知识,还谈不到经典,也要有自己的节气。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押到沈阳,他不投降,皇太极先派了范文程去劝,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是拍案大骂,说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没有资格同我说话,范文程也不气,慢慢跟他讲古今的道理,就是这种例子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我看大明气数已尽,应该归顺清朝,洪承畴还是态度强烈,非常抵制不投降,据历史记载,这个时候是房子上掉了一块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看这个灰尘落在自己衣服上,就把这个掸掉了。范文程看到这个情节,马上就返回到皇宫就见了皇太极,他跟皇太极说,他说洪承畴已经是快死的人了,房梁上掉下一块土,他掸掉了,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这么爱惜,可见他对他的生命会更爱惜,这个人想求生,不想死,可以劝降。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是这样的:“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就是皇太极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没有讲大篇的道理劝他投降,因为天比较冷,把自己穿来那个貂皮的衣服脱下来给洪承畴披上,完了说你觉得很冷吧,把衣服给他穿上,洪承畴看了一会儿,就想真是难得呀!明朝的崇祯皇帝不会这样子,很受感动,就决定投降。这个事情说明洪承畴投降的关键是皇太极的劝降,而不是庄妃的劝降。皇太极的出现,洪承畴做了个比较,就是把皇太极和崇祯帝做了个比较,他认为皇太极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和事业,他决定投降,我认为,洪承畴的投降原因很复杂,不会一两句话劝动,他在囚所里头,要冥思苦想,把他这一生的经历全面地回顾。农民军的情况,洪承畴知道,因为交过仗,他认为农民军将来不可能统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做过三边总督,也了解,明朝的腐败他也了解,他认为明朝的腐败之势不可挽回,清朝的情况他打过仗,在囚所呆过又到了沈阳,应当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断清朝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入中原,在这种政治的权衡之下,洪承畴做了决定就投降清朝,不是靠着庄妃眉来眼去,就说服洪承畴投降了,不可能是这样的,也不会这么简单。

    但是有一请大家注意,就是著名的清史学家孟森先生他看了清史稿洪承畴传这段记载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这是好事者附会之词,他认为皇太极这么去劝这个事情可能是没有,后来一些文人加上去的,为了说明皇太极的圣明,这个事情我们今天不做考证了,我主要是说明洪承畴的投降,主要不是庄妃去劝说的,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的事情子虚乌有。

    洪承畴降清剃了发意义重大,为什么皇太极这么看重洪承畴?历史上有大书特书,并且说他亲自去,劝降意义我认为:第一,就是祖大寿当时还在锦州没有投降,祖大寿的三个弟弟都在洪承畴的军中,皇太极下令也不要杀祖大寿的几个弟弟,后来放祖大寿弟弟到了锦州去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投降了,祖大寿是明朝在关外当时最杰出的将领,祖大寿投降了,就标明明朝在辽东整个军事力量的瓦解,和将领人心的瓦解。还有吴三桂是洪承畴的部下,洪承畴是总督吴三桂是总兵,宁远总兵,留着洪承畴,进一步地劝说吴三桂投降,因为下一步要解决是宁远,宁远的守将是吴三桂,后来,果然吴三桂也投降了。就是招降了洪承畴,可以瓦解明朝一部分重要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关外地区的高级将领,这一后来证明是做到了。第二洪承畴投降之后皇太极的时候并没有重用他,洪承畴受重用是顺治入关、多尔衮对他加以重用,让他做了大学士,做了总督,做了左督御史。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洪承畴做了总督,又做了经略,定江南,掠湖广,占云贵,主要是洪承畴统帅的,南宁几个王的投降,洪承畴统帅军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后,定鼎中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也证明了皇太极当时千方百计要劝降洪承畴,他的决策是对的。第三,史书说:“清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是为承畴事成之”。

    清朝的大计是清太祖、清太宗定的,把这个事情变成现实是洪承畴,因为皇太极有入主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把这个实现了,是洪承畴,我说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所夸大,说到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比较,就是皇太极和崇祯皇帝做比较,崇祯皇帝把自己的督师,蓟辽督师,国之长城,著名英雄袁崇焕视同敌人,处以磔刑,自毁长城。皇太极把原来是自己的敌人,千方百计地劝说让你投降,化成自己的力量,然后再用洪承畴等这些降人再攻打明朝,一个是把自己的人,变成敌人,杀了;一个是把自己的敌人降服了,变成自己的力量,洪承畴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就这来说皇太极比崇祯皇帝高明。所以我说,皇太极的胜利和崇祯帝的失败不是由天定,而是由人定,崇祯的错误,就是不能用人,忠臣给杀了,自己修的长城自己毁了。皇太极是把原来的敌人拉过来,投降了,为我用,替我大清打江山,就这一来说皇太极比崇祯皇帝高明,也说明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明朝的灭亡,我说不是由天而是由人,明朝后期的皇帝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错误。所以我们要了解清史,必须了解明史,常说明清不分家,清承明制,所以大家不仅要关心清史,还要关心明史。这样对清史有一个总体地了解,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地址:m.ltxsdz.com m.ltxsf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