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六龄顽童,成为咸丰帝惟一的皇位继承人;一场宫廷政变,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傀儡皇帝,听命于垂帘听政的母后;放荡生活,断送了十九岁的年轻生命。龙腾小说网 ltxsba.com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掌控朝政四十八年?她究竟是来自哪里?又有着怎样的身世?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封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被进封为懿嫔。咸丰六年,二十二岁的那拉氏生子载淳,母以子贵,由懿嫔升为懿妃,第二年又升为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载淳继承皇位,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破除祖制,实行了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控制了国家大权,开始了她对清朝长达48年的统治,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人,对她的历史评价,世人早有评说。而对她的身世后人众说纷纭,有的说她生于北京,有的说她出生于甘肃兰州,有的说她出生于浙江乍浦,有的说她出生于安徽芜湖,有的说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也有的说她出生于山西长治。慈禧到底是出生在哪里?还是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同治帝载淳,咸丰六年生于紫禁城的储秀宫,生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直逼京师。五岁的载淳随皇父咸丰、皇母懿贵妃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十一年七月,内外交困的咸丰帝,怀着无限遗恨溘然早逝。咸丰临终前,作出一个皇权与臣权互相制衡的精心安排,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太子执政,定年号“祺祥”。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忻发动了“辛酉政变”,废除了“祺祥”年号,六岁的载淳即位,改元“同治”,意寓两宫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其实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太后。同治六岁登极,十八岁才亲政,只“亲政”两年,就患病死去,终年只有十九岁,他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今天我讲清朝的第十个皇帝同治,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极,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还是不幸啊?我说同治他有幸的,怎么说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大家想想看,六岁的孩子,周岁才五岁,放到那座上,那幼儿园的孩子,老师给他讲故事,他还淘气他还动呢,他不能动,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国家大事,任命官员,那你也得坐着,你不能动,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呀,就一命黄泉了。
同治死之前,我先把他这几年的生活简单说一下,同治他六岁登极之后,因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了,他也得做做样子,还要念书,念书老师当然就管得比较严了,管得严了,有陪读伴读,因为他一个小孩念书很寂寞,就有伴读,这伴读名义上是陪着他读,一块切磋学问,往往为同治代为受过,他这个同治小孩,他上课违反纪律呀,老师就要斥责或者惩罚他,因为老师你又不能惩罚皇帝,你斥责皇帝也不行,你给小皇帝指定一段书要背,那老师见了小皇帝还要跪着,你能斥责小皇帝吗?怎么办?就斥责伴读,这叫杀鸡给猴看。斥责还不行,他违反纪律很严重了,那要讲体罚,那也不能体罚皇帝,就体罚这个伴读。所以那两个伴读呢,就变成给同治代为受过了,但是同治他小啊!惩罚了那两个伴读,他觉得挺好玩,他没有吸取教训,他老师的日记记载,说他困的时候,他就在那儿打盹,他有了精神的时候,他就闹,今天话叫小动作,就是不好好念书,所以同治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老师也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到同治十二年亲政,同治十一年,十七岁了,他看奏章还困难,批阅奏章批不了,他老师专有一门课就讲奏章,什么意思分析,批的时候怎么批,专门一门课,他到了十七岁了还不会。
同治皇帝的母亲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实际上掌控朝廷大权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治皇帝他的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母亲慈禧太后,所以讲同治就必然要牵涉到他的母亲慈禧太后,而讲慈禧太后又必然牵涉到慈禧的家庭和身世,因为不了解慈禧的家庭身世,就不大容易了解慈禧的性格、慈禧的心态、慈禧的心计、慈禧的谋略,以及她对同治的影响和她对清朝历史、中国历史的影响,所以我想讲同治之先,先要讲同治生母身世的异说。
慈禧的曾祖父叫吉郎阿,在户部做官,后来户部有了钱粮的亏空,吉郎阿受到牵连,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景瑞在刑部做官,是刑部山东司的郎中,相当于一个部的司局级的官员,她的祖父因为她的曾祖父欠了户部钱粮的亏空,所以她祖父就被革职了,慈禧的父亲惠征在吏部做官,做一个叫做笔帖式,就是一个文秘、翻译这么一个文官,八品一个小官。慈禧的外祖父叫惠显,做过副都统。从她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她的外祖父可以看出,慈禧的家庭是一个满洲的官宦世家,这个对慈禧后来的生涯有很大影响。大家都知道,慈禧是满洲人,隶属于满洲镶蓝旗,慈禧出生在什么地方?产生了很多异说,因为慈禧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世家,她出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大清国的皇太后,掌控皇朝大权四十八年,所以她出生的时候,没有留下文献的记载,于是各种说法就出来了。
第一种说法,就是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这种说法根据就是,甘肃的布政使衙门有一个笔帖式,说这个笔帖式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因此慈禧就出生在甘肃兰州,还说兰州八旗驻地有一个地方叫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很具体呀,这历史学家就进行考证了,不错,慈禧的父亲做过笔帖式,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出生的时候,慈禧的父亲是在吏部衙门做笔帖式,没有在甘肃布政使衙门做笔帖式,所以这个说法,就值得考虑了,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因为《人民日报》影响大,很多人就纷纷议论,说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根据是什么呢,当地的老人传说,说慈禧小时候就在我们这儿,还留下了很多的故事,还说惠征做过一个官,这个官叫“骁骑校”,是一个小的武官,这个官就在浙江的乍浦,因为浙江乍浦是八旗的一个驻防地,那史学家要查一下了,查证这个时候慈禧的父亲还是在北京做官,在吏部做笔帖式,这里面就有差异了。第一,笔帖式是文官,骁骑校是武官,这两个不大搭界,第二官品也不搭界,因为笔帖式是八品,骁骑校官品比这个高一,不搭界,最主要的是第三,一身不能二任。你不能既在北京吏部做官,又不在浙江乍浦做官,在当时是没有这种例子的,所以分析来分析去,浙江乍浦是慈禧的出生地,也还值得考虑。
第三,就是安徽芜湖说,这种说法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一个官,就是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徽”是徽州府,“宁”是宁国府,“池”是池州府,“太”是太平府,“广”是广德州,所以叫做“徽宁池太广道”,一个道员。又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那正好生在安徽呀,有个电影叫《火烧圆明园》,那里演慈禧在圆明园里唱一支小曲,被咸丰听到了,咸丰听了以后如痴如醉,于是就喜欢上慈禧了,这个也值得考虑,要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就是南方人,就值得考虑了,他北方人有的人会唱黄梅戏,那是不是他就是安徽人了,不能以这个来做结论。最主要的历史学者查了档案和文献,慈禧的父亲惠征做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的时候,是在咸丰二年,可是慈禧在咸丰元年就入宫了,这时候慈禧已经十六七岁了,你要说慈禧生在这个地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这是第三。
第四说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归绥道的道员,“归”就是归化,“绥”就是绥远,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说的很具体了,说现在的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街,叫“落凤街”,慈禧当年就出生在这条街,所以这条街叫“落凤街”,说慈禧她爸爸做官的时候,就住在八旗的衙门的这条街,所以慈禧生在这儿,而且说得很具体,说城边有一条小河,慈禧小时候还在河边玩耍,那就查历史了,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她爸爸惠征做归绥道道员的时候,这个时候慈禧已经15岁了,所以她不可能出生在这儿。那还有人说了,慈禧的外祖父曾经做过副都统,副都统的衙门就在今呼和浩特,那是不是她妈妈回娘家生的慈禧呀,这分析起来也不大合理,第一呢,因为从北京到现在的呼和浩特,路途遥远,不可能一个女的怀孕从北京坐车再赶到娘家去生孩子,第二按照当时的礼法,女人生孩子不能在娘家,应该在婆家,所以说种种的现象分析起来看,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你说她小时候在她外婆家住过,或者她爸爸做道员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个有可能,那说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显然不对。
第五种说法,说慈禧出生于今山西长治,当时叫潞安府,就是今天的长治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了,说慈禧不是满族人,是汉人,她父亲也不是惠征,是一个人王增昌,慈禧出生在这村呢,就是长治西坡村,很具体。理由有三,第一是王家有家谱,说从乾隆一直修到现在,家谱上写的,说慈禧的名字叫王小慊,说王小慊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但是有一条这个家谱不是原来的家谱,是后来抄的,所以真实性就值得考虑,第二就是说西坡村的村边上,山脚下有一个坟,这个坟是慈禧她母亲的坟。第三,坟前头还有个碑,这个碑早年是木头的,后来又换成石头的,你看有石碑为证,她妈妈的坟为证,还有家谱为证,就说慈禧是长治西坡村人,她父亲还有名有姓。说后来这个王家穷了,就把慈禧卖了,小时候卖了,卖给哪儿了呢?卖给还是这个县,叫上秦村,宋四元家,所以慈禧又改姓宋,名字叫龄娥,叫宋龄娥。
后来这个宋家又遭难了,把这个龄娥又卖了,卖给谁了呢?卖给了当时做道员的惠征,惠征买了凌娥这个小丫头之后,有一天这个惠征的夫人偶然发现这个女孩子两个脚各长了一个瘊子,说这个孩子有福相,就认作干女儿,就让她姓叶赫那拉氏,选宫女呢,她就参加选宫女就选到宫里头,宋家也提出证据来了。第一就说刨这个炕,在炕上发现一封信,这个信是慈禧亲笔信,写给宋家的,感谢宋家养育之恩。第二呢,这村还有一个院,现在还做纪念,叫做“娘娘院”,第三,这个慈禧的侄的裔孙现在还活着呢,就说我奶奶那时候跟我说过,说孩子,慈禧娘家就是咱们家,这故事编得是很生动啊。为了这个事情,山西长治一些人,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和证实这件事情,并且呢,在长治还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研究慈禧童年的生活和长治的关系,他们一块签名,就说我们共同的意见,慈禧就出生在我们长治,而且派人到北京来,开座谈会,来说这个问题,当地的人很热情了,因为慈禧是个名人,都争着名人是自己地方的,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慈禧的出生地,我前面讲有五种异说。
第六种说法就是北京。本来前些年没有问题,慈禧就是北京的旗人,近些年才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重要的有前面讲的五种说法,那慈禧出生在北京根据是什么呢?官书记载,《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它全文这么说的:“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这是官方正式的记载,第一慈禧姓叶赫那拉氏,第二她的父亲叫惠征,官最高做到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慈禧的出生时间是道光十五年,进宫的时间是咸丰元年,道光一共三十年,应该是十六岁进宫,进宫之后封为贵人,之后进封懿嫔,生了同治,就进了妃,又进了贵妃,咸丰十年逃难到了承德。咸丰十一年,咸丰死了,儿子做了皇帝她就进了皇太后。这是文献的记载。
那档案的记载呢?档案的记载就是咸丰五年,慈禧的亲妹妹选秀女,皇宫里头档案有选秀女这个名单,档案叫做排单,这排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慈禧这个妹妹选中秀女给了谁呢?就给了醇郡王奕譞,就是给奕忻的弟弟做侧福晋,她属那个旗呢?要写上啊,属满洲镶蓝旗,家住在哪儿呢?住在劈柴胡同,那她妹妹是满洲镶蓝旗,她应该是满洲镶蓝旗,她妹妹的父亲是惠征,她的父亲也是惠征,她妹妹住在劈柴胡同,按说她也应该在劈柴胡同,但是,慈禧选秀女这个排单到现在没有发现,这样学者就初步认定,慈禧满洲镶蓝旗,北京人,出生在劈柴胡同。大家知道,顺治入关之后,北京京师八旗是分城居住,那满洲镶蓝旗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住在宣武门以里,西单阜成门以南,大体上这一片。我查了一下,乾隆的时候,满洲镶蓝旗都统衙门,在华嘉寺,到民国初年做了调查,满洲镶蓝旗都统衙门在华嘉寺胡同14号,我小时候就在那附近住,华嘉胡同和劈柴胡同离得很近,这个范围大体上是当时满洲镶蓝旗驻军的地方,因为慈禧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世代在北京做官,她在北京应当有祖业、有住房,这个房子呢,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几号?现在考证不清楚了,前一段我看劈柴胡同没了,都拆了,盖房了。
可是还有一说,说慈禧的娘家不在劈柴胡同,我看了一本书说在东城方家园,慈禧她弟弟叫照祥,照祥的母亲出殡,就是慈禧的母亲出殡,规模很大,沿街搭棚,观众如堵,每一座棚价值千金,慈禧的母亲出殡,《翁同龢日记》有记载,其他的书也有记载,那么慈禧出生的地方是在西城劈柴胡同?还在东城方家园?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留给专家学者他们研究去吧,反正有一条,你慈禧是北京人,这个学界意见一致,由于慈禧选秀女的时候,那个排单没有留下,所以好多具体事情呢,就不得而知,因此,慈禧的身世出生的地,应当说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是,史学界,清史界大体认同,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她父亲是惠征,她出生在北京,可能就在西单北辟才胡同,我看有的书上说,西四辟才胡同,那可能外地人写的,对北京不太熟悉,西单牌楼北劈柴胡同,离那西四牌楼还比较远,在当时来说是很远的,现在当然很近了,所以应当是西单牌楼北劈柴胡同。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我上一讲讲过,咸丰十一年,有三个错,错、错、错!第三个错,就是错定了顾命大臣,从而引出了一个后果,就是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太子执掌朝政。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凭借其特殊地位,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忻,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随之爆发了。
这场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忻是如何策划实施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命运又将怎样?下周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清十二帝疑案——同治(中)》。
同治(中)
一名六龄顽童,成为咸丰帝惟一的皇位继承人;一场宫廷政变,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舞台。咸丰帝临终,做出皇权与臣权相互制衡的精心安排;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篡权,顾命八大臣反成阶下囚。傀儡皇帝,听命于垂帘听政的母后,太后“抱子坐龙庭”,独揽朝廷大权。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惟一的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载淳执政。新皇帝尚未登极,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訢,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在咸丰断气之日,就已在酝酿之中。
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宫太后秘密商定了夺权的计划,然后返京布置,暗中做政变的准备。自进宫之日就想着出人头地的慈禧太后,在热河的这段日子并未沉浸在悲痛中,而是积极寻求夺权的对策。顾命八大臣自以为已经掌握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为慈禧和奕訢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一方面,奕訢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另一方面,慈禧在热河与八大臣周旋,并借机带着载淳提前赶回京城。八大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刀光剑影、将致他们于死地的政变,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了。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变成了现实,随后,她又削弱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势,开始了皇太后临朝执政、独掌大权的时期。被砍头被关押的顾命八大臣都曾是辅佐咸丰帝的亲信大臣,在朝廷中可谓呼风唤雨,为何会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一个出身于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政变的胜利,从此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她是靠什么稳固了自己独裁统治的根基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6日播出,敬请关注。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
辛酉政变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股就是顾命八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他们主要是在承德,在避暑山庄,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包括一些朝臣,这股政治势力重在北京,第三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帝后,就是两宫太后加上同治皇帝,辛酉政变主要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这场斗争呢,就是帝后势力和恭亲王他们这个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势力。
事情要从咸丰死这天说起,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咸丰死了,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独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后继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个大臣,当时叫赞襄政务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他弟弟大学士肃顺,底下就是景寿,是咸丰的妹夫,额驸、御前大臣,还有四个军机大臣,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还有第三,他有两枚印章,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御赏”章让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归同治掌握,同治年幼归慈禧掌握。皇帝发布诏谕的时候,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这样就起到一个互相牵制作用。这三条很重要,七月十七他就死了,第二天,七月十八,就尊两个皇后,就是尊慈禧和慈安做太后,就是两宫太后,因为原来是皇后,儿子当了皇帝,她就作为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大家注意,凡是亲生的母亲封太后都叫“圣母皇太后”,不是亲生的母亲叫“皇母皇太后”,有这么一个差别,所以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
从咸丰十七日死,到七月底十多天,主要就做了这两件事情,那顾命八大臣做什么呢?这时候第一办丧事,第二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军机事务,但是政变已经在酝酿,怎么酝酿呢?就是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訢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丧,几次申请,后来同意了,你不让他弟弟来给他哥哥奔丧也不合理,就同意了,八月初一,奕訢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訢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奕訢,说你们说不便,你们一块陪着共同见,八大臣一想,人家家里头的事情,我八大臣是朝臣你参加见面是什么意思?就退步了,就退让,说是奕訢可以单独见他的侄子同治,和他两个嫂子,就是两宫太后,见了之后,两宫太后和奕訢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把这次宫廷政变的决心、计划、步骤做了安排。
《我的前半生》说,他听说,溥仪听说,说奕訢是化妆成了喇嘛见了两宫太后,总之是经过很多曲折,不容易见的。这一次见面就把“辛酉政变”的计划定下来了,这时候奕訢是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奕訢见了两宫太后之后没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这六天奕訢是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毕恭毕敬,表现非常谦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们一起渡过大丧的国家的难关,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之后,奕訢就赶回北京。
八月初五,就任命醇郡王奕譞,就是七阿哥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就是在北京要掌握军队的实权,第二天初六,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个奏章,这个奏章主要意思两条,第一条就要两宫太后亲自理政,等皇帝长大之后再归政,第二条就是要简派一个到两个亲王辅政,这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的一个前奏,这个奏折上了以后,因为从北京还要到承德,八月十一,就讨论董元醇的奏折,两宫太后、同治、加上八大臣,讨论董元醇的奏折,这时候奕訢在北京了,八大臣不同意,慈禧和慈安就坚持要批董元醇的奏折,争吵很厉害,说肃顺“声震殿堂”,有的书记载因为争吵很厉害,同治吓得直哭,而且尿了裤子,不欢而散。八大臣准备特别是载垣、端华准备用不理朝政,就是我不听政了,来相要挟。
经过几天,八大臣考虑表面上做了让步,缓冲一下,可以这样子,意思是等回了北京再说,回了北京皇帝发了丧之后,他们掌握了实权怎么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布咸丰的灵驾九月二十三起驾,二十九到北京。这个八大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咸丰七月十七号就死了,九月二十三号才开始运这个灵,你中间时间很长了,就给奕訢他们做政变一个准备的时间,九月初四发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慈禧就说,说郑亲王端华你这个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也别累坏了,端华就说,那这个步军统领我不做了,行在统领我还做,就是在承德这个步军统领他还做,北京的这个步军统领他就不做了,慈禧接着茬就说:“那就让奕譞做吧”。于是奕譞就做了北京的步军统领,整个北京城的卫戍部队,完全在奕譞控制下,不久又任命奕譞做善捕营,管善捕营的事情,抓人的,就把军权和警卫权交给了奕譞,这是九月初四。
九月二十三,咸丰的灵驾从承德起运,这里面又发生重大事情,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就是说孩子他太小,同治才六岁呀,你要一面走一面哭,从承德跟着灵柩回来,说这孩子让他先回去,只陪灵驾一天,完了就直接回北京,到北京之后,再迎接这灵驾,八大臣也觉得有理,那就让同治先回去吧,同治六岁呀,说他妈妈得陪着,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之后,就陪了一天,然后又从小道,迅速赶回北京。咸丰灵驾起驾以后,赶上天下雨,道路泥泞,到北京的时间就推期,一直到了十月初三,咸丰的灵柩才运到北京,这里面就有文章可做了,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九月二十四就从小道迅速往北京赶,九月二十九到了北京,当天接见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三十号发动政变。
政变的谕旨事先拟好了,那两枚章“御赏”和“同道堂”的章就在她们手里头,先盖上御赏章,又盖上同道堂章,谕旨生效了。你八大臣你可以拟定谕旨,但是你不盖章不能生效,这一生效呢,任命了新的军机大臣。三十日,九月三十日,宣布免去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还有那四个军机大臣的职务,他们不干,说我们还没有草拟谕旨。现在公布了,都盖了章了,新的军机大臣就入宫办事了,就派了奕譞,他是步军统领啊,他又管善捕营事,到了密云,这个时候肃顺还跟着灵柩,夜里头正睡得很香,打着呼噜睡觉的时候,突然就进了屋子,就把他给逮捕了,肃顺不服,不服你也不行,抓了之后,就押到北京,到了牢房一看,那个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已经被抓进来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宣布恭亲王奕訢是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初六,还有谕旨也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章,宣布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尽,派员到了宗仁府空的屋子里头,亲自监视这两个亲王自尽,把端华的亲弟弟肃顺大学士处斩,押着要斩的时候,肃顺不服,咆哮谩骂不服,刽子手用铁柄打他,把两个腿的胫骨打折了跪下了,完了就斩首。景寿因为是咸丰的妹夫,革职还保留一份俸禄,那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其中穆荫还发往军台效力,到十一月初一,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左边站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譞,就是六阿哥和七阿哥,“辛酉政变”以慈禧,以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的胜利,以顾命八大臣的失败而结束。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能够胜利?这一次政变做得是干净利落。
“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很多,我主要想说四:
第一争取民心。英法联军打到北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没有的,洋鬼子打到北京,占了天坛,进入皇宫,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把圆明园烧了,怎么交待?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第一条说这个就是由于当时在事大臣的责任,因为端华他们诱擒了巴夏礼,事态扩大,他们才打到北京,因为他们误导了咸丰皇帝,所以他才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想回来,他们还阻挠不让回来,所有历史责任,一律加到顾命八大臣的头上,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官心、军心、民心的不满,一律都倾泻到八大臣头上,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八大臣成了替罪羔羊。
有时候我想,如果八大臣回到北京,把丧事办完了之后,也可能把奕訢他们惩办了,《北京条约》就是你奕訢签订的,所有责任就加到你奕訢头上,然后杀了你奕訢以谢天下,所以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紧紧抓住了官心、民心、军心的不满,把这些不满引导到八大臣身上,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两个集团,朝廷一个是承德集团,一个北京集团,承德集团主要是八大臣,我都说过了,那北京集团主要是谁呢?王公贵族以奕訢、奕譞为代表。朝廷里面一个叫文祥,文祥是军机大臣,他和奕訢关系好,当时咸丰要逃难到承德的时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说应该在北京,肃顺他们不满意,所以五个军机大臣四个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个军机大臣四个都是顾命大臣,就把文祥甩开了丢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满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时候,没让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个是宝鋆,政变之后做了军机大臣,宝鋆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肃顺兼着,他们逃跑之前要钱,装修这个避暑山庄,宝鋆说没有钱,说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装修从缓,就没让保军到承德,把他留在北京。第四个是翁心存,就是翁同龢的父亲,他对肃顺不满,有一个事情跟肃顺有冲突,肃顺把翁心存降五级,留在北京。还有一个叫贾桢,是皇帝的老师,他说我不去,贾桢是山东人,进士,很有骨气。历史记载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说贾桢“日危坐”,正襟危坐,日危坐天安门,阻拦夷人进入皇宫,他在天安门前正襟危坐,阻挡英法联军进入皇宫,很有骨气,他是有身份的人,是皇帝的老师,你像文祥、桂良,宝鋆,翁心存,贾桢,地位很高,和社会名流都站在奕訢一边,他们都对八大臣很不满意,这就形成了奕訢这个集团的力量,所以惩办了八大臣,北京的这个集团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可以说是拍手称快。
第二就是掌握皇权。八大臣以为他们掌握了实际权力,但是在当时的帝制社会里,最主要权力是同治,同治虽然才六岁,但是那两枚图章在他妈妈手里,一个“御赏”,一个“同道堂”,朝廷里头其他的大臣拟好谕旨之后,盖上章就可以生效,你军机大臣也好,大学士也好,六部尚书也好,盖上章就可以罢免了,盖上章就可以任命,两宫太后和奕訢紧紧地抓住这个皇权,利用这个皇权,一举粉碎了八大臣集团。
第三抢占先机。就是先发制人,八大臣集团肯定他们也有想法,他还正在办理丧事呢,还在麻痹,这边已经做好政变准备了,肃顺陪着灵柩还在路上呢,就把你给抓了,抓完了之后,很快迅雷不及掩耳,把三个最主要的两个自尽,一个处斩,其他五位革职。
第四破釜沉舟。这一场宫廷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八大臣集团把丧事处理完了之后,必然要对付以奕訢为首的集团,和两宫太后,有的书记载,说慈禧在承德听说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就是说汉武帝的时候,那个钩弋夫人的故事,“杀其母而立其子”。这故事是这样的,就是《汉书·外戚传》讲了一个故事,就汉武帝非常宠爱的一个夫人就是钩弋夫人叫赵婕妤,汉武帝晚年要立谁呢?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他怕钩弋夫人将来专权,叫做“主幼母少”,主就是小皇帝年龄太幼,夫人又年轻,必然出现太后专政的局面,先把钩弋夫人杀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昭帝,谁辅政呢?就是大将军霍光,大家都很熟悉了,肃顺用了这个典故提醒咸丰,就是立同治皇帝,把他母亲杀了,免得皇后专权,有的书这样记载,所以咸丰一死,慈禧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就被杀了,完了让她儿子来做皇帝,所以这场政变对慈禧对奕訢都是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所以慈禧,慈安也同意了,和奕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军机大臣,历史又重演了,顺治当年的时候,六岁登极,母后皇太后就是孝庄,皇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历史又重演了,几乎完全相似,但是,有两不同,第一当年的孝庄太后没有在台前,而是在幕后,用太后训政懿旨的名义,来辅佐他的儿子顺治。慈禧相反,慈禧在台前“垂帘听政”,这是第一。第二不同,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摄政,只是七年,他死了之后,顺治就亲政了,恭亲王奕訢不是,一直到同治死他还是议政王军机大臣,所以同治在位十三年,几乎就没有亲政,“辛酉政变”之后就出现了这么个局面,清朝的体制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垂帘听政”,这是清朝历史上没有过的,后来又演变成皇太后专权,演变成慈禧专权,实际掌握朝政四十二年,影响清朝的历史,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下一讲,我就要讲同治的新政,同治重修圆明园和同治死因之谜。
同治(下)
一个处于社会动荡之间的王朝,新兴洋务求强;封建保守的顽疾,却使新政浅尝辄止,丧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六岁登极的小皇帝,十九年的短暂人生,放荡的生活断送了年轻的生命。
同治之死是因为天花?还是梅毒?
新政之举是功绩?还是败笔?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梳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13日播出,敬请关注。
上一讲我们讲了咸丰死了之后,他6岁的儿子同治继承皇位,在同治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就是辛酉政变,在这个之前,为了把顺治的母亲说清楚,我们又介绍一下慈禧的身世和关于慈禧身世的异说,今天我们这一讲,还继续讲同治,我想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同治新政,第二个讲同治重修圆明园,第三个讲同治死因疑案。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因为鸦片战争失败了,定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失败了,定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要维新,要改革。这个时候,同治还小,没有亲政,内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外就是恭亲王奕訢,这个时候他是议政王兼军机大臣。
同治新政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第一设立总理各国衙门,这个衙门的全称叫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就是“总理衙门”,这个机构的设立,不仅是清朝历史上,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首创。原来处理外国的事情,分在礼部的一部分来做,或者在理藩院下面有一部分在做,主要还是周边的一些国家,正式成立一个中央的国家机构,管理外事工作,还兼有军机处的职能,这是重大的一个制度上的一个创革,总理事务衙门管的事情很宽,外交事务,对外的经济贸易事务,兴办一些新的学堂,兴办一些新的兵工厂,都归总理事务衙门来管,这个机构的总的负责人,当时是恭亲王奕訢,其他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部的尚书侍郎等重要官员组成,可见这个机构之重要,有了这个机构,后来外国驻清朝的使馆,清朝派到其他外国的使馆,就统一有了一个管理的机构。
第二就是出洋考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那个法显和玄奘到西天,那西天也是印度,没有出亚洲啊,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意义很重大,但是郑和没有到欧洲,清朝正式的政府派官员到西方进行考察,是从同治开始,派一个人出去看一看嘛,回来跟他报告一下,到底西方是个什么样子,奕訢奏请了两宫太后同意,就决定选派人出洋考察,报名谁也不报,出洋考察?当年有个苏武,到了匈奴那儿就回不来了,谁敢去呀,但是有一个人叫斌椿,这个人63岁了,他说我去,家里人也阻拦,说你都63岁了,这把老骨头你扔到外面怎么办?他还是执意要去。这样呢,从同文馆派了三个学生,因为他们会外语,再加上他儿子,他儿子因为他父亲岁数大了,路上好照顾,一共5个人,出国考察,到了法国的马赛港,他们在海外停留了110天,看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看了凯旋门,看了英国的议会大楼,看了欧洲的高等学校,看了很多新奇的东西,机器印刷,工厂,火车,电报,摄影机,这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还见了外国的舰船,兵工厂,回来之后,就向周围的人介绍他在西方的见闻,回来之后,奕訢也很高兴,奕訢也间接地知道了一些外国的情况,从此,就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清朝同西方,就是清朝通过这扇窗户来看西方,这么一扇窗户,有了这次出洋考察之后。
接着就是第三件事情,就是培养洋务人才,过去北京也有一个机构培养语言,主要是蒙古语、朝鲜语,主要是亚洲这些国家的语言,因为你跟西方开放了,西方在北京建立使领馆,清朝又要派到国外建立使馆,就需要外语人才,这样奕訢就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就招学生,学生不参加,学外语有什么用,不是我们今天,我读四书五经,可以考举人、考进士可以做官,我干嘛要学英语、法语、德语?学外语很多人不参加,奕訢想了个办法,凡是到同文馆学习的免学费,房费饭钱由政府出,有些人还不参加,考试月考、季考、年考都合格的,给奖金172两银子,在当时很大的数了,一个知县才五六十两银子,这样就招了一批学生,在同文馆学习,后来在广州在其他的地方也照办,这就培养了我们国家早期的外语人才。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留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现在派留学生都抢着去,公费的那就抢着去,自费的也是不得了,那个时候不行,就是决定要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人报名,第一个出去留学的叫容闳,因为当时他是在澳门,跟着一个美国人这么出去的,出去以后在那儿先学中学,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读了四年,拿到学位回来,回来他就想办学用不上,后来他就跟着曾国藩当幕僚,就屡次跟曾国藩建议要派留学生出国。曾国藩多次想提这个建议,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有一次曾国藩就得到一个机会,就上奏提出要制定一个章程,派留学生出国。奕訢这个人是比较开放,他同意,又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就正式招生,派学生出国,学生招不来。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詹天佑。那有人就动员他父亲,说让詹天佑出国,他父亲说不行,说我还准备让他将来读书科举考试呢,这个人就说你考进士也未必能考上,考上了也还不如出国学习去,他父亲还是不同意,他说这样,你要是让你儿子出国去留洋读书,我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你这个儿子,他父亲说那也行,又是公费,儿子又得了个儿媳妇,就同意了,就这么艰难地招生。
正招的过程里有人又反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反对,朝廷的大员上奏折反对,闹得沸沸扬扬,已经报名的人又撤了,我们不去了,最后总共凑了120个人。这样朝廷呢,就派官到美国去管理这事,第一批是三十个学生,因为年龄都比较小,是12到16岁,第一批坐轮船到了美国之后,美国的新闻界轰动,中国12岁到16岁的男孩子梳着辫子,他们感觉很奇怪,但是一接触美国反映很好,说这些孩子聪明伶俐,很有礼貌。那怎么安排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呢,容闳他们就跟美国人商量,美国的医生、律师、教师等等就把这些孩子请到他们家里住,这样,一些美国人生活上还可以照顾这些孩子,都比较小嘛,12到16岁,第一批30,一共先后派了4批,120个学生。
这些小孩到美国以后很新奇,吃西餐,原来是穿着清朝衣服,他觉得不方便,有的小孩就换成西服了,他要运动踢球,弄个辫子也不方便呢,开始有人把辫子缠上,后来个别的学生干脆把辫子剪了,有的小孩觉得美国人跳舞很新鲜,跟着学跳舞,也跟着打球运动,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当时清朝管这些留学生的官员,这个人叫陈兰彬,他一看这得了啊,他就正式写了一个报告,说这些留学生在美国,把祖宗的礼法都丢了,这样培养出来之后,回国不但不能建设,还会对社会有害,这个奏章到了奕訢那儿,奕訢说事情大了,你要把辫子剪了,这事情大了,就报到两宫太后那儿,两宫太后一看,就下令:召回。就把这四批留学生,一律召回,最短的才去了1年多,大部分都没有学成就都回来了。虽然没有完全学成,但是这120个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看到了西方的文明,眼界开阔,阅历也丰富了,这些人,后来就成为我们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的骨干和精英。
第五洋务求强,清朝的官员社会的名流,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已经认识到,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办洋务的一个热潮,一个是买就是从西方买军舰,买大炮,引进,一个是造,就是制造军舰、大炮、枪支,自己要炼钢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后来上海的近代工业的基础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福建的造船厂开始就是同治新政时候奠定的,汉阳制造局,后来的汉阳兵工厂,后来汉阳的武汉的钢铁事业,它的起就在同治新政的时候,所以同治这个时期,通过设立总理各国衙门,通过派员出国考察,通过开办新式的学堂,通过派出国留学生,通过建工厂开矿山,所以这短短的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但是,这个机遇这个事情没有完全坚持下去,我以后还要讲到这个问题,清朝类似的机遇有五次都丧失了,所以最后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同治新政因为同治这个时期他不亲政,主要还是两宫太后,特别是恭亲王奕訢在那儿主持,那同治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就讲下面要讲的同治亲政以后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重修圆明园。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同治十二年,这一年他才18岁,亲政了,本来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按照清朝祖宗的惯例,同治应该14岁亲政,但是慈禧她不放心,她要垂帘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推到18岁不能再推了,所以同治12年,18岁,这一年他亲政了。同治亲政,太后就退帘,你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那她做什么呢?她就想到当年她在圆明园的生活了,所以她想退帘之后,和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这个“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既为了孝敬他这个皇太后,又为了自己想做一事情,所以同治12年亲政之后,他就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经过英法联军的焚毁,大部分建筑被烧了,可以说,成为一片焦土,那圆明园的恢复,银子不是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三百万、五百万,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恢复圆明园。这个时候没有钱呢,太平天国事情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还有赔款啊,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有议论。
同治说修,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修圆明园,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说得好听,“量力助修”,那不捐行吗!奕訢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訢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訢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我看康熙乾隆的时候,皇宫修一座宫殿,那还是翻修,大约需要银子五十万两,就是一个宫殿要五十万两,那同治这时候修了圆明园,需要多少呢,他们粗算了一下,大约需要三千多间房子。这样有一个官员、一个御史就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暂缓修园,同治火了就把他给罢官了,还有一个御史叫游百川,他也上了奏章,建议缓修圆明园,同治看了这个奏章之后,生气了,罢官,把这个官也罢了,那别人就不敢出面了。
奕訢看着这个问题的严重,奕訢就联合了十个人,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加上皇帝的老师,十个人联衔上书。前面说冠冕堂皇的话了,总的意思就是暂时缓修圆明园,大家注意,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还加上皇帝的老师,非同小可,同治是刚亲政,还有孩子气,要把这十个大臣全革职,这个事情就到了两宫太后那儿,两宫太后一看这事情麻烦了,皇帝和十个大臣僵起来了,两宫太后就出面了,出面了呢,就把大臣和同治召在一起,让同治跪下,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一面哭,一面说,说十年以来,全仗着恭亲王,挽救这个局面,没有恭亲王有我们孤儿寡母的今天这个局面吗?你怎么能下令把这些恭亲王、醇亲王这些大臣都革职了呢!皇上啊,你要收回成命,让同治跪着一面哭一面说。
满洲的王爷、大学士、军机大臣、皇帝的老师等等都在场,同治就说了一句话,我不修了还不行吗,就是同治罢免这十个大员的谕旨没有下发,宣布停止圆明园的重修,那也得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改成修理三海,就是中南海,西苑,那工程就很小了,这件事情前后闹腾了一年,同治亲政之后我算了算,零碎事情不算,主要事情就这一件,还没有做成,同治个性很强,可能像他妈妈慈禧,窝了一肚子火,其他事情又不愉快,有人说他就是微服出行,第二年,就是同治13年,同治得病就死了。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治到底怎么死的?应当说是一个历史疑案,到了18岁他就要亲政了,亲政了办了一件事:重修圆明园还没办好,心情也不高兴。家里头也不高兴啊,孩子大了,要给儿子娶媳妇了,选谁呀,秀女都来了,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她看好了,慈安就看好了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看好那个女孩子,俩人意见交换了以后,也还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那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来你看一看,同治呢,就同意那个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他妈妈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同意了,慈禧这个人嫉妒心又比较强,这样子吧,你选这个做皇后,阿鲁特氏,那个做慧妃,做一个皇妃,就同时娶了,又加了几个妃和嫔。
这个慈禧性格是有特别,她就很反对同治跟这个皇后好,皇后到同治那儿,她就经常敲打,皇后和同治不住在一块,她就高兴,有一段时间呢,同治和皇后就分别居住,但是大家知道,这时候同治他小啊,他才18岁,所以,同治和他母亲在这个事情上,是关系不太好,这个小皇后也很为难,亲近了皇帝,婆婆不高兴,婆婆高兴了,你疏远了皇帝,他也不好啊,两面为难。同治13年,同治就死了,这小皇后那当然是非常悲痛了,哭得死去活来的,而且据说这时候皇后怀孕了,几天几夜痛哭不思饮食,丈夫死了,跟婆婆关系又不好,这日子就很难过了,吞金自杀,又救活了,还是哭,她父亲崇绮官是尚书,就跟慈禧奏报这事,说她整天这么哭,又不吃饭怎么办?慈禧说了一句话:“随大行皇帝去吧。”什么叫“大行皇帝”?就皇帝死了之后,正式入土之前,他已经死了,叫大行皇帝,小皇后她爸一听就明白了,就是让他女儿殉葬啊,小皇后的爸爸就跟女儿把这原话说了,同治死了74天之后,小皇后暴崩,有的书说就是自尽了,这么一个皇后被逼死了。
我们还是说同治,同治家庭不幸,跟他母亲关系又不好,就得病了,同治十三年得病了,19岁,第一种说法是天花,根据就是正史记载说是天花,《医案》,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这个红帘避邪,官员呢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氵朝的时候是七天,但是同治是规定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把它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还没有救过来就死了,这是第一种说法,《翁同龢日记》也说了,因为他去看同治,有痘,长的有痘。
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因为同治是微服出去,有人说到前门外八大胡同,我看那个书说不是到那儿,因为那个地方太招眼,到崇文门里,崇文门有几家私院,太监引导他去。这样呢,就招上病了。《翁同龢日记》里写,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时候,长了脓包,挤的脓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就流脓,大一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我不懂医学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说这个《医案》是改了,按照慈禧的口吻,就是天花这么来记载,下药也这么记载。
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了,又有梅毒,两个并发,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总之,两个病并发,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状,长了水痘,麻,麻子的脓包,也有梅毒的特征,两种病加在一起,最后不治死了。现在正史的记载,清史界通行的记载,就是按照官方的记载,按照《实录》官方的记载,就是同治死于天花。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供学者们去研究,他们做结论。目前,清史讲到同治的时候,死亡的原因就是官方的说法,死于天花,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等。官员名字一大长串了,宣布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奕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时叩头痛哭,事情就这么定了。接着就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下一讲,我们就讲光绪。